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提高校园法治宣传教育实效,增强师生法治意识,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水平。9月22至26日,经济管理学院50余个班级、14个学生党支部、6个教师党支部,组织开展了“学习法治宣传教育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主题学习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织师生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开展普法教育,筑牢党员法治思想根基,提升法治素养。
在本次活动中,学院党委结合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主题教育开展的规划和指导;各党支部在活动周期间积极组织开展相关主题党日活动、“三会一课”,加强创新,通过多元的法制宣传教育载体,塑造浓厚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党员自觉参与活动,开展自学,将法治意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深化对法律的理解与运用。
各党支部紧扣“学习法治宣传教育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主题,结合实际,通过开展主题党课、学习研讨会等形式,线上借助腾讯会议、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平台等开展学习,打破时空限制,确保班级、支部成员全员参与;线下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专题党课、党日活动、学习研讨会、法治观影及专题讨论等形式,深化学习效果。其中,学生农林经济管理党支部不局限于理论学习,不断通过研讨引导党员思考如何将法治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达成“以学促干”的目的,在支部内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管理科学与工程科硕党支部认真搜集资料、制作PPT,以专题宣讲为主要形式,辅以法条精读、要点解析、案例研讨、互动交流等环节,内容紧密围绕《法治宣传教育法》展开,并深入阐释其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内在联系,多元且递进的学习形式有效提升了党员对法治宣传教育的认知和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感悟;博士党支部则组织党员通过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平台学习法治课程,借助“互联网+普法”资源,结合科研、生活实际深入研讨法律问题,将资源整合通过网络分享,方便党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反复学习,充分利用“口袋里的法治课堂”这一类学习资源,有效拓展法治学习的时空边界与参与广度;学生会计一党支部组织党员观影《第二十条》并专题讨论,将法治教育与会计专业结合,深化党员对法治精神的理解,增强法治和职业道德观念,未来还将完善机制、深化融合,引导党员严守会计法律底线。其他支部则围绕法律讲解,案例解析等方面,通过小组研讨,视频学习等方式,对法律法规进行了深度学习,法治意识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通过这次学习,各支部既提升法律素养,又传递法治理念,筑牢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根基。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实行。通过这次学习,经济管理学院的师生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法治精神对于切身学习生活、社会氛围塑造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法律知识融入专业学习与日常生活,既是对法治知识的践行,更是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同学们将以此次学习为起点,把法治意识内化为思维习惯,外化为行动自觉,在学术研究中坚守诚信底线,在社会实践中传递法治温度,用专业知识与法律素养的双重积淀,为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让法治信仰在实践中生根发芽,照亮成长与报国之路。
图1:管理科学与工程科硕党支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图2:博士党支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图3:学生利用教育部青少年普法平台开展自学
图4:各班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学习感悟: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指尖一点也可能踩线。微信群、短视频评论区里随手发的“地域黑”“假产量”“垃圾品种”,一旦脱离事实,就可能同时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之规定及十九条第四款的规定。所以在发评论、弹弹幕、转截图之前,一定要先问自己三句话——有事实吗?有证据吗?愿意为此被拘留吗?网络言论越便捷,法律风险越要臾不可忘。
(博士党支部 侯云洁)
学术不端绝非“内部批评”那么简单,一旦越界便是实打实的违法。近年来,多起数据“注水”和侵犯《著作权法》的案件让我们心有余悸。作为博士研究生,必须让数据先“晒晒太阳”,让结论再“经经风霜”,才能远离治安拘留和刑事判决的风险。
(博士党支部 周丽)
感觉校园霸凌离我们很远。但是,我在网上看到很多特别是理工科的博士因实验数据不符合导师预期而被pua。有的被当众骂“废物”,还被威胁“你这辈子别毕业”,出现掉发、失眠现象。这种持续性公开贬损已构成“公然侮辱”,完全可以报警备案。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留存录音、微信截图,第一时间向学院、研究生院申诉,必要时直接拨打110。别把博士读成“孤独忍士”,霸凌不分学历高低,用法条才能终止伤害。
(博士党支部 陈晓萱)
此次法治教育学习,让我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冰冷的条规,而是维护社会公平、保障我们美好生活的温暖屏障。学习前,我认为只要自己不违法,法律便与我无关。但现在我明白了,法治的精髓在于人人都是参与者和受益者。从《民法典》保障的衣食住行,到网络空间的言行规范,法律为所有社会活动划定了清晰的轨道。它不仅是约束,更是保护我们权利最坚实的盾牌。这次学习让我最大的收获是树立了“法治思维”。我认识到,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是最高效、最公正的途径。法治教育的目的,正是为了将这种尊法、信法、守法的种子根植于每个人心中。作为社会一员,我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并勇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我会将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成为一名法治社会的积极建设者。
(学生农林经济管理党支部 朱娅)
在本次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中,通过系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和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我深刻体会到法律不仅是对行为的约束,更是我们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法治宣传教育法》将“习近平法治思想”首次入法,明确了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的协同责任。这部法律将于2025年11月1日正式施行,特别强调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开展法治教育,让我感受到国家对我们这一代法治素养培养的高度重视。通过观看课程视频,我更加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守法意识、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既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也要规范自身行为,尊重他人权益。这次学习让我明白,法治精神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我们青少年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学生农林经济管理党支部 张启洋)
这次法治宣传教育周的学习,让我打破了“法律离学生很远”的固有认知——原来课本里的法条,都藏在我们日常的校园与生活里。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中青少年相关规定时,我第一次清晰知道,法律明确保障我们接受法治教育的权利;而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更让我警醒:校园里的开玩笑推搡、网上传播同学隐私,不再是“小事”,一旦越界就可能触碰法律红线。课程里拆解的校园欺凌案例尤其触动我,原来遇到欺凌不用忍气吞声,法律既界定了施暴者的责任,也给了我们明确的维权路径,比如及时向学校和家长反映、保留证据等。从前觉得“守法”是被动约束,现在才懂是主动保护。今后我不仅会管好自己的言行,还会把学到的法治知识分享给身边同学,一起用法律守护校园里的安全感。
(学生农林经济管理党支部 赵慧慧)
(供稿:秦义轩;审核:齐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