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陈伟强研究员做客学院“青山讲堂”第四十八期
更新时间:2025-09-29 点击次数:220

9月2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伟强研究员做客我院“青山讲堂”第48期,在南林大厦602MBA罗莱学术报告厅,为我院师生举行线下报告,报告题目为“面向碳中和的能源耦合与安全管理”。学院院长杨红强、副院长张玲、经管学院、土木学院、交通学院相关管理类学科、经济学学科的中青年教师及博士研究生共40余人参加此次讲座。本次讲座由杨红强院长主持。本次学术报告也是“南林经管建院40周年暨学科建设”相关系列学术活动的第四场专题报告

报告伊始,杨红强院长向与会师生介绍了陈伟强研究员在资源循环利用及碳减排等领域的学术成果和国际影响力,并回顾了“青山讲堂”设立以来推动学术交流的初衷,希望陈伟强研究员持续为我院深化学科交叉赋能,并关心帮助我校碳中和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陈伟强研究员的报告围绕物质与能源的耦合机制及其在碳中和进程中的作用展开,系统阐述了能源转型、材料利用、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复杂联系。报告分为四个部分:(1)物质、金属与关键金属:陈伟强研究员首先回顾了全球能源转型过程中金属资源的战略地位,指出能源低碳转型将驱动多种关键金属的开采和贸易量持续快速增长,放大资源输出国的环境压力,加深各国对稀缺金属的依赖与博弈。(2)材料-能源-碳耦合关系:受制于部分关键金属储量有限、供应链韧性不足、空间分布不均及开采过程环境负担较重等因素,全球低碳转型的进程存在不确定性,这也可能推动能源地缘格局的重塑。(3)能源-材料-环境耦合关系:中国作为全球关键金属的重要生产者、消费国与贸易枢纽,在支持清洁能源转型中承担了大量资源投入和环境压力,同时亦面临潜在的供应紧缺与外部依赖风险。(4)材料-能源零碳转型路径:能源转型进程中,关键金属供应链安全与可持续性问题将逐渐演变为新的地缘政治焦点,对国家能源战略和全球合作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报告交流环节,各学科中青年教师们踊跃提问,围绕“跨学科研究如何形成真正落地的成果”“碳中和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等问题与陈伟强研究员进行了深入讨论。陈伟强研究员结合自身科研经历,建议青年学者要注重跨和交叉学科方法学知识积累,要深耕学科基础,又要面向政策和产业需求开展系统性研究,努力在全球绿色发展大潮中贡献智慧与方案。现场互动热烈,提问教师纷纷表示收获良多,认为本次报告既拓宽了科研视野,又为学术道路提供了新的启示与方向。

最后,杨红强院长对陈伟强研究员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感谢他为我院中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与职业规划提供了深入而细致的指导。他希望陈伟强研究员未来能与我院继续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开展跨学科研究工作。报告会后,陈伟强研究员和与会中青年教师合影留念。

专家简介:

陈伟强: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A类)学者、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硕博均毕业于清华大学,耶鲁大学产业生态学中心博士后、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副研究员。2015 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21 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25 年当选国家产业生态学会候任主席。陈伟强研究员主要从事资源环境管理与产业生态系统工程研究,论文发表在 PNAS、One Earth、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 及《中国科学院院刊》等国内外一流期刊,获得中国生态学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稀土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国际产业生态学会冠名最佳论文奖。

(撰写人:张婷婷;审核人: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