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31日,第二十三届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年会(论坛)于东北林业大学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省现代林业与碳汇经济发展智库、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林业企业管理研究会承办,来自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农林院校及国家林草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林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硕博士研究生200余人参加会议。大会开幕式阶段,中国林业经济论坛组委会主席陈建成、东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孙猛、国家林草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淑新等分别致辞,中国林业经济学会理事长李树铭到会讲话,中国林业经济学会秘书长张煜星主持大会开幕式。学院院长杨红强、数字林业与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孔凡斌、学院副院长杨爱军、农林经济系主任宁卓,青年教师丁振民、翟郡、耿爱欣、穆亚丽及硕博士研究生16人参加会议并作学术交流。
本次会议以“中国式现代化下的林草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学者们围绕着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补偿、国家公园与碳汇经济、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产品贸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人工智能与林业新质生产力、林业政策与林权制度改革、气候变化与绿色技术经济应对、国有林区改革与发展等多个重要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和交流。会议期间,杨红强教授应邀主持“国家公园与碳汇经济”平行论坛主题报告、孔凡斌教授应邀主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平行论坛主题报告并做大会报告。
在大会报告阶段,学院孔凡斌教授做了“中国式林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数字林业与绿色发展研究”报告。报告中,孔凡斌教授系统阐述了数字林业与绿色发展对中国式林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数字林业是“智慧大脑”与“灵敏神经”,能精准评估森林碳汇等数据、赋能产业升级、革新管理范式;绿色发展则是“价值导向”与“终极目标”,可巩固生态安全屏障、助力“双碳”目标、推动乡村振兴,二者融合是中国式林业现代化的核心特征与成功路径。同时,孔凡斌教授介绍了数字林业与绿色发展研究的推进策略,提及五大研究方向及相关团队力量,展示了近2年围绕三大研究方向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的进展,并分析当前面临的数据孤岛、人才资金短缺等挑战,提出数据融合、算法研发等未来发展方向,为中国式林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清晰思路与有力参考。
会议论坛报告阶段,杨爱军教授应邀点评“人工智能与林业新质生产力” 平行论坛。宁卓副教授做了“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forest rotation age: A meta-regression”报告,青年教师丁振民、翟郡、穆亚丽分别做了“集体林区森林采伐留存调控机制理论与设计研究—兼论充分发挥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市场激励和风险控制的作用”、“城乡融合发展与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互馈效应研究”、“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of China’s CET policy on forest carbon sink growth”等报告。
博士研究生余智涵、李云骥、徐笑、王晓雯分别做了“基于林业碳汇额外性的碳基线情景与生态补偿水平”、“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农户与合作社模式的异质性与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数字经济破解森林‘资源诅咒’的效应与路径研究”、 “社会最优视角下南方集体人工林营林增汇的生态补偿水平”等报告。
会议期间,学院领导和教师还与其他兄弟院校专家学者进行了工作交流,参会硕博士研究生听取了多场专题报告并积极进行学术研讨,大家纷纷表示本次年会(论坛)对拓展科研视野和提高学术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供稿人:翟郡;审核人:杨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