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上午,学院在南林大厦602MBA报告厅举办“青山讲堂”第四十五期学术报告会,本次报告会的主题是“中青年学者科研选题与学术成长之路”,著名经济学家、华南农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罗必良和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司伟教授莅临本次报告会,学院党委书记高强、副院长杨爱军、张玲,以及中青年教师和博士生代表40余人参加会议,报告会由学院院长杨红强主持。
报告伊始,杨红强向与会师生介绍了罗必良教授的科研成就和学术影响力,向罗必良教授简单汇报了学院师资队伍构成和近些年学院科研情况,并希望罗必良教授关心支持我院中青年教师成长和进步。接着,罗必良教授做了题为“交叉研究的发现意义”的专题学术报告。会议下半环节,司伟教授做了题为“青年教师成长的思考”的辅导报告,杨红强介绍了司伟教授的研究方向和学术贡献,感谢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多年来对我院学科建设的帮助,并希望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和我院更紧密加强联系,共同助力中青年人才成长。
罗必良教授的报告分为四部分,首先,他引入了新质生产力这个时代命题,借助凡勃仑经济学思想,将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重特征和形成动因,与凡勃伦经济学思想的求知的本能、匠人的本能、亲善的本能即人性本源性特征进行了有机联系,构建了一个“3项本能×3类主体×3大催生”的新质生产力逻辑分析框架。接着,罗必良教授提出“交叉研究:思想市场的发育路径”问题,结合横向交叉和纵向交叉,例举了诸如时间偏好与跨期选择的决定机理等现实问题,提出应积极关注技术特性的行为经济学等重要研究方向。然后,罗必良教授鼓励中青年教师要善于培养科研好奇心,并要养成具有打开好奇心“黑箱”的能力,他借助“天体启蒙:日食、好奇心与前-现代族群的经济发展”文章解读,对如何理解“先天心智”的生成逻辑和如何进行有创新性研究提供了研究建议。最后,罗必良教授还解读了他对“有组织科研”问题的思考,结合自己团队“经历-信念-行为选择”的系列研究成果,鼓励中青年教师要努力培养自己集聚精力精深研究并进行有连续性、系统性研究的能力。
司伟教授的报告分为三部分,首先,他讲解了“个体研究”应注意的问题,包括个人学术定位、加强“有标签”的特征研究、深耕研究能力的培养、“干中学”和学术积累重要性等问题。接着,他说明了要将“个体研究”与“工作单位需要”进行有机融合的重要意义,建议年青教师要将个人发展与所在工作单位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充分联系,将个人发展嵌入团队发展和组织发展的良性互动中。最后,司伟教授强调了青年教师科研要重在解决学科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的现实问题,并就“论文发表”“决策支撑”“解决问题”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系统分析,鼓励青年教师要做“有趣的研究”和“有用的研究”,切实将“顶天立地”作为自己学术进步和个人成长的根本遵循。
杨红强对罗必良教授和司伟教授的辅导报告进行了总结和点评,诚挚感谢两位专家对我院中青年教师成长中面临的困惑和问题给予悉心指导,并希望罗必良教授和司伟教授未来继续关心支持我院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工作。高强书记对两位专家的辅导报告表达了感激之情,并邀请两位专家在10月再次莅临我院建院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与会中青年教师纷纷表示本次报告会内涵丰富、思想性强,报告对自己的学术道路和个人成长具有重要启发和指导意义。
(供稿人:王馗/文,张露/图;审核人:杨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