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在生态文明和双碳目标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森林生态产业化的实践也得到了普遍重视,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创新方式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对于传统营造林(森林造林、抚育、管护、采伐等行为的统称)的生态化改造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忽视,森林产业生态化不足,限制了森林在生态文明和双碳目标战略中作用的发挥。
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根据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资源清查报告,我国人工林面积高达7954.28万hm2,占全国森林面积总量的36.45%,占全球人工林总面积的近1/3。营造林既是国家实施林业重大生态工程的主体方式,也是商品林经营的重要过程。在生态文明和双碳目标战略背景下推动营造林全过程生态化,既十分必要,也非常紧迫,需要政策的强化支持。
全面推广良种壮苗。良种苗木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快的优点,全面推广良种壮苗既可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森林蓄积量,还能够提升森林增汇能力。从全国整体情况来看,主要造林树种良种苗木使用率仅70%左右,仅油茶良种苗木覆盖率接近100%。为了提高良种苗木使用率,国家于2013年在全国推行了中央良种苗木培育补贴政策,但补贴规模仍不能完全满足地方需求;中央良种苗木培育补贴下达各省后,各县林业部门根据所在县域苗木需求向省级林业部门申请,县域外销苗木难以获取补贴。需要扩大中央良种苗木培育补贴规模,完善中央良种苗木培育补贴申领方式,由以产定补转为以销定补,从而扩大补贴获益覆盖面,提高补贴资金使用效率。
全面提倡不炼山造林。根据2020年世界粮农组织发布的《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全球森林总碳储量中约45%储存于森林土壤层,森林土壤是森林碳汇的重要载体。传统炼山造林的方式使得固定在森林土壤层的碳被释放,不利于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福建等地推广的不炼山造林技术已较为成熟,值得全面推广。可将不炼山造林作为申请造林补贴的前置或优先条件,并扩大造林补贴覆盖面,做到不炼山造林的应补尽补。同时,完善森林采伐后的更新认定方式,探索将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认定为符合规范的人工林采伐更新和退耕还林更新许可方式。
全面引导混交林的营造与纯林的改造提升。混交林面积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比例仅45%左右,不足全国森林总面积的一半。近年在全国各省泛滥的松材线虫病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害和财产损失,单一纯林种植的教训十分深刻。相较于单一的纯林,混交林在生态功能发挥、病虫害预防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混交林经济效益相较纯林较低的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政策扶持混交林的营造与纯林的改造提升工作。一方面可将营造混交林设定为国家林业生态工程验收合规的强制性条件,另一方面可在我国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经营范围大力推行混交林营造和纯林的改造提升工作。同时,进一步扩大针阔混交林营造的补贴标准和覆盖面,激励森林经营个体积极营造混交林。
科学制定林木采伐许可年限,促进森林抚育采伐有序推进。当前存在为了简单保存现有森林资源而刻意延长森林采伐年限的趋势,使得最优轮伐期与最低许可采伐年限严重背离,增加了营林者投资风险,降低了投资回报周期。从长期看,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增长。存在由于监管技术手段提升而对抚育间伐作业苛刻要求的趋势,使得正常的森林经营措施难以开展。需要进一步结合市场需求优化不同林种的最低采伐许可年限,尽可能赋予营林者自主决策权,提高其营林投资的积极性;需要结合抚育采伐作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抚育采伐监管,避免简单以蓄积量作为抚育间伐作业合规的评定标准,而是要回到抚育间伐作业作为科学营林措施的道路上来,根据间伐前后平均胸径、最低保留株数等进行合规性评定。
逐步调整禁伐区采伐政策,有序推进成过熟林采伐。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森林保护政策,在显著减少森林采伐量、保存已有森林的同时也导致了林龄结构失衡,成过熟林的比重严重过高,大量枯立木、病死木积压、腐败,在形成碳排放的同时也带来了森林资源的浪费,还易引发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灾难。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我国成过熟林面积3624.06万hm2,占森林总面积的20.15%,成过熟林蓄积量65.83亿m3,占森林总蓄积量的38.60%,不仅国有林区和国家森林生态工程成过熟林的比例较高,集体林区成过熟林的比例也很高。如果不及时调整我国禁伐区的森林采伐政策,过熟林的比例会进一步提升,引发的问题会越发严重。
该文发表于《社会科学报》(2022 年/6月/22 日/第 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