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张智光教授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新作《管理学智慧》姊妹篇——《为人的定理》、《为官的定理》。这两本书收录了张智光教授在几十年平实而精彩的人生经历中,以管理学家独到的眼光和智慧提炼出来的202条人生感悟和271条为官之道——“软定理”。文字精短而精辟,内容浅明而深刻。条条出自原创,段段耐人寻味,句句掷地有声,字字精心打磨。深入揭示了为人、为官、为人父母,明事、谋事、成就大事的人与事的奥秘。
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学家赵曙明教授高度评价:“如何做人、做事、做官?张智光教授用管理科学的观点、简洁生动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思考深度诠释了为人、为官的“定理”,值得一读!《管理学智慧》能使每个读者受到犹如沐浴清新空气一般的启迪。”
著名心理学家、非诚嘉宾主持黄菡教授真诚推崇:“张智光教授的《管理学智慧》姊妹篇著作将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让深奥的管理科学走下神坛,贴近生活与管理实际。每条“定理”都经过精心打磨,耐人寻味,比格言科学,比科学艺术,是人们做人、做事、做管理的良师益友。”
附件1:【先睹为快】
《管理学智慧:为人的定理》摘选
过去·未来·现在
过去的,属于死神,我们无法挽留也无法改变;未来的,上帝才知道,我们无法确定也无法确信;只有现在的,才真切地属于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决定也可以行动。因此,不必懊悔过去,也不要奢望未来,我们所要做的只是牢牢地把握住现在!
爱与贪
爱是一种付出,一种在付出的时候不思回报的情感,犹如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贪是一种索取,一种在索取的时候不愿付出的欲望,犹如逆子对母爱的残灭。
单向的爱,是爱与贪的组合——只能孕育出无尽的贪欲;
双向的爱,是爱与爱的融洽——必将培育出永恒的真情!
其实不
学会简单其实不简单,
学会平凡其实不平凡;
学会糊涂其实不糊涂,
学会吃亏其实不吃亏。
死亡
死亡可以让许多事情变得毫无意义,也可以让许多事情变得弥足珍贵,但死亡本身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当人们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当人们把时间当做取之不尽的泥土而慷慨地肆意挥霍的时候……他们忘记了它。然而,当人们在病榻上与死神抗争的时候,当人们为虚度了一生而后悔莫及的时候……他们才真切地意识到它的无情的存在!
问题
看不到问题是有福之人,
理得清问题是明事之人,
容得下问题是豁达之人,
解得了问题是轻松之人——
除此而外的是纠结之人。
逆与顺
逆境见真情,顺境识假意;
逆耳甄挚友,顺耳辨小人。
逆境出强者,顺境现狂徒;
逆耳测胸襟,顺耳量轻浮。
婚姻不是赌博而是经营
有人说,婚姻是一场赌博。其实,婚姻是一种风险性经营。善于经营的人,首先善于选择;其次即使选择错了,婚后也会通过经营减少损失,甚至赢得幸福。不会经营的人,首先不会选择;其次即使选择对了,婚后也会一步步输掉幸福,甚至把家庭经营“破产”。
粗养
要让孩子成熟起来,就得像对成人一样待他;
要让孩子适应社会,就得像对外人一样待他。
要让孩子高效学习,就得让他承担一些杂事;
要让孩子懂得做人,就得让他承受一些委屈。
要让孩子懂得仁爱,就得节制你无私的慈爱;
要让孩子学会自立,就得放松你细致的呵护。
要让孩子善于决策,就得放弃你掌控的意欲;
要让孩子乐于纠错,就得停止你无尽的指责。
《管理学智慧:为官的定理》摘选
口才
口才通常是选拔管理者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口才与美女一样,可能是天使,也可能是妖魔。对于做出了正确决策的管理者来说,良好的口才有助于组织取得成功。反之,对于做出了错误决策的管理者来说,雄辩的口才将使错误更具迷惑性,进而使组织加速走向深渊。
如果决策能力与口才两者只能选择其一的话,我们宁愿管理者缺乏口才!
决断能力的多重矛盾统一性
既要有果断性,又要有稳健性——
果断性:既要会当断则断,又不能不谋而断;
稳健性:既要会三思而断,又不能优柔寡断。
既要有民主性,又要有自主性——
民主性:既要会群策群断,又不能无休争断;
自主性:既要会独立明断,又不能专行独断。
既要有应变性,又要有坚定性——
应变性:既要会随机应断,又不能随风而断;
坚定性:既要会坚持优断,又不能顽固臆断。
既要有全面性,又要有侧重性——
全面性:既要会综合裁断,又不能多虑无断;
侧重性:既要会执要善断,又不能偏执误断。
逆管理
管理学教科书总是传授上司如何管理下属的方法,其实管理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下属对上司也存在着“逆管理”。一方面,上司也需要被下属激励,也希望听到来自下属的肯定和赞扬。否则,成天湮没在牢骚、抱怨和反对声中,上司也将失去信心。另一方面,上司也需要被下属约束,也需要倾听来自下属的意见和建议。否则,成天沉浸在一片赞扬声中,上司也会被“宠坏”,自我意识将不断膨胀,权力将失去制约。
组织不是上司的组织,组织的未来属于每一个成员,尤其是年轻的下属。上司只是管理舞台上的匆匆过客,群众才是永恒的观众和主人。上司和下属只存在分工的差异,并没有高低和贵贱之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司是为下属服务的,上司需要“巴结”下属,使其努力工作。因此,下属见到上司没有必要提心吊胆、惟命是从,而应当以主人翁的姿态,站在组织发展的高度,及时赞扬、激励和鼓舞上司,敢于对上司提出意见、建议和诉求,甚至能够“逆向惩罚”和“逆向罢免”拙劣管理的“表演者”。
让权力退至后台
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技巧是“让权力退至后台”。也就是说,用权力来制定规则,让规则来决定结果,尽量避免权力跳到前台来直接干预结果。否则,即使结果对下属是有利的,他们也不会领情。高水平的管理者能够让退至后台的权力很自然地得出符合管理目标的结果,而低水平的管理者只会在前台吃力而无规则地使用权力。即便两者的结果相同,后者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
公平的奠立
公平并不是一种激励手段,而是激励的基石。各种激励手段的综合效果是相加的关系,而公平与这些激励手段的关系是相乘的关系。也就是说,
综合激励效果=各激励手段的效果之和×公平因子
公平一旦丧失,公平因子将为0,综合激励效果必定等于0,其他激励手段做得再好也是徒劳的。公平一旦被践踏,公平因子将为负数,其他激励手段做得越好,综合激励的负效果就越大。所以,践踏公平的激励比没有激励更糟!
高贵与卑微
一个人无论有多么的高贵,
也会有低层次的生理欲求;
一个人无论有多么的卑微,
也会有高层次的尊重需要。
贵者不屑或羞于表露俗欲,
不代表他不向往生理满足;
卑者不耻或惯于受到鄙视,
不代表他不渴望受人尊重!
哦,管理者——
既要揣测未袒露的凡俗心,
无论他有多么的超凡脱俗;
也要重视被隐藏的尊贵欲,
无论他有多么的无足轻重。
“间接”是一种智慧与进步
从关心工作,到关心人;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从关注组织利益,到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保持一致;从工具人,到经济人,再到社会人;从满足生理需要,到满足尊重需要,再到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满足保健因素,到满足激励因素……这些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都是从直接关注目标,到间接关注实现目标的因素——“间接”,是一种智慧与进步!
良好的内部环境——境界的升华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实现“无为而治”,而无为而治的必要条件是营造并保持一种良好的、非强制性的内部软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管理变得十分轻松,激励变得十分有效,强制性手段变得毫无意义。
大海航行靠什么?
如果把一个组织比作一艘行驶在大海上的远洋航船,那么大海航行靠什么?——靠舵手?靠得住吗?管理学告诉我们,得靠以下四项法宝:正确的计划——就像精心绘制的航海路线图,指明前进的方向、目标和途径;有力的组织——就像为航船提供了结构合理和功能完善的硬件与软件系统,是完成航行任务的机制保障;卓越的领导——就像船长激发起全体船员的士气,为克服航行中的困难提供内在动力;有效的控制——就像舵手不断调整航向与航速,使航船能够战胜各种风浪和险阻,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
附件2:【作者简介】
张智光:博士、二级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管理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生活与工作经历颇为充盈:多元的“地缘结构”——祖籍福州,生于上海,长在南京…… 多样的“学缘结构”——自动化学士、系统工程硕士、管理工程博士…… 多姿的“业缘结构”——经历了机械工人、77级大学生、企业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大学教授、经管院院长等角色的转换,仅用9年时间经过两次破格实现了由助教到教授的跃迁,现担任校级研究所所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省部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省级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多彩的“趣缘结构”—— 摘取校园文学奖的工科学生、严于工科思维的社科专家,富有书卷气的粗实工人、勤于DIY的儒雅学者,快生活中的从容漫步者、慢学问中敏锐创新者,影剧院里最年长的观众、运动会上最能跑的教授……
如此,综错的人生轨迹铸成了复合型的人格特质:思维严谨而不拘泥程式,勇于创新而不追逐潮流;知足常乐而不固步自封,奋斗不息而不好高骛远;成果丰实而不坐井观天,为人谦和而不盲目崇信;善于管理而不眷恋官场,痴迷学问而不迂腐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