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调研“土特产”如何鼓起百姓“钱袋子”,探索林下经济模式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更新时间:2023-08-08 点击次数:1551

为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社情民情,8月4-5日,南京林业大学“躬耕不辍”社会实践团队赴沛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队由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4名本硕博学生组成,活动以“林下经济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学院党委书记高强,学院副书记、副院长李倩,辅导员赵淑颖与专业教师共同带队研学实践,引导学生围绕乡村振兴这个时代命题在社会大课堂中长见识、增才干。

林下掘金:“土特产”变成“金疙瘩”

金蝉是徐州地区喜爱的时令食物,是沛县的县域“土特产”。沛县鹿楼镇积极鼓励农民养殖金蝉,方圆10公里内种养金蝉超10万亩,专业合作社50多家,种苗孵化、技术服务、金蝉收购及销售的产业链初具规模。社会实践团队一行来到金蝉哥养殖基地,基地负责人王曼向队员们仔细讲解采集卵枝、殖种、林间管理和蝉蜕采收等生态养蝉程序,讲述金蝉从种苗孵化至成蝉销售的全过程。这处玻璃孵化室里,一排排钢架上摆放着一簇簇捆扎成束的带蝉卵枝条,有柳树条、杨树条、苹果树条等,每个钢架下面都兜着黑布或红布,从枝条里孵化出来的蝉蚁掉落下来,聚集在布面上,看上去像白芝麻。王曼介绍道:“这些蝉蚁,我们装在沙土里,按盒销售。将这些盒装蝉蚁卖给其他养殖户,他们撒在地里养殖金蝉。”


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梁振向队员们分享道:“根据目前的金蝉养殖技术,亩产金蝉达到2万多只,每亩收入超2万元,金蝉养殖成了农民的致富产业。不仅如此,在金蝉产销旺季,对捕捉、订单打包等短期雇工需求量激增,每年可带动2000余人灵活就业。”

融合发展:林下经济4.0模式

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地自然资源,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而且能够缓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取得良好生产经营效益。

沛县鹿楼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新业态,积极推广林蝉菌立体种植高效益发展模式。在鹿楼镇金蝉种植服务站、产学研基地,队员们研学了以榆树林为示范的林蝉菌立体种植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树上“结果”、树下“生蝉”、行间“种菌”,在发展生态旅游、亲子旅游的基础上,林下经济模式升级至4.0,当地百姓将这种模式生动地概括为“春天摘榆钱,夏天捉金蝉,冬天有鲜菌,效益更可观”。


队员们调研到,鹿楼镇位于沛县最西部,70%的土地属于沙质土壤,沙质土壤种植的树木生长旺盛,正是金蝉养殖得天独厚的条件。鹿楼镇政府因地制宜,积极鼓励村民林下套养蝉,逐步带动周边村发展林下金蝉种植5万亩以上,每年果树、羊肚菌、金蝉收益累计收入每亩超6万元,村民“钱袋子”真正鼓了起来。鹿楼镇因“土特产”探索出农林资源优势互补、产业振兴、村民致富的乡村振兴模式。队员们还了解到,鹿楼镇围绕林业经济有序打造了榆钱节、梨花节、金蝉丰收节等特色节庆品牌,产业发展硕果累累,乡村振兴后劲十足。

研讨思索:“土特产”与乡村振兴

历时2天的调研,团队成员还前往沛县国有公益林场育苗基地、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安国湖国家湿地公园、栖山镇和河口镇,深入林场湿地、田间地头实地观摩,体悟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两大战略,了解沛县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调研过程中,队员们对“土特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回味深刻。团队成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侯云洁说道:“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今年3月,习总书记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关讲话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在沛县的调研,我们以金蝉养殖的实际案例看到了如何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如何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如何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聚的‘土特产’生动实践,这让我们受益匪浅,也迫不及待希望能用所学专业知识投身到产业致富过程中去。”团队成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张海为说道:“调研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沛县除了土特产金蝉,还有安国镇西瓜、栖山镇和河口镇黄皮牛蒡等特产。它们的优良生产都始于黄潮土(沙土和花碱土)的土壤特质,现在也陆续发展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乡村产业集群,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我们很期待能发挥经管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今后为当地农业生产发挥市场化运作、品牌化经营作用贡献青春力量。”


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高强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增长才干、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的有效载体。未来,我们将继续组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师生多到乡村调研,深入开展农林经济观察,在乡村振兴大课堂中脚沾泥土、增长本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智慧与力量。”


(供稿人:金莹、钟苏曼;图片:张海为;审核人:李倩、赵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