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内促生产、外稳供给”
更新时间:2023-02-14 点击次数:1731

近日,《新华文摘》网络版2022年第6期全文转载了我院刘同山教授发表在CSSCI期刊《中州学刊》2022年第2期的文章《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内涵、挑战与建议》。该文是刘教授主持的国家高端智库重点研究课题“新时代粮食保障战略、确保种子供给安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并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三大平原‘资源-要素-政策’相协调的粮食和生态‘双安全’研究”团队的支持。文章主要观点如下: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内涵,是指在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后,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如何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让14亿中国人“吃得饱、吃得好”的问题。受国民收入增加和膳食结构升级的影响,最近几年国内粮食产量增加的速度,远不能满足伴随国民的粮食消费需求,导致粮食和肉类进口量大幅增加。然而,受冷战对抗思维影响,近年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明显抬头,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再加上我国的粮食等农产品进口来源国比较集中,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及其盟友。从一些西方政客“宁愿自损一千也要伤敌八百”的政治冲动行为来看,为了打断我国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对华粮食禁运亦不是不可能。

当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承受着五个方面的压力与挑战。一是国内粮食生产供给不足导致供需缺口增大及进口增加。二是西方势力可能会使用“粮食武器”干扰我国复兴进程。三是洪涝等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威胁国内粮食生产供给的稳定性。四是生产成本过快上涨挤压种粮效益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五是耕地面积减少、经济作物“与粮争地”威胁粮食生产供给。

新时代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贯彻落实“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方针,在大力提升国内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国际粮食等农产品进口的平稳可控性。一方面通过增加面积与提高效率,提升国内粮食生产供给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支持与方式创新,增强国际粮食进口的平稳性。此外,粮食供给是否充足,是相对于粮食需求而言。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今后需要着力减少粮食产后损耗,大力引导居民珍惜食物,同时深入贯彻落实《反食品浪费法》,强化食品技术研发,减少食物浪费和中间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