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五口南林人
更新时间:2012-09-05 点击次数:3738

 

----史家人的南林情怀

史孝正,南京林业大学1959届校友,毕业于南林前身南京林学院林产化工专业;二女儿史德云、二女婿陈孟奎均为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90届校友、三女儿史德红为林大人文院1991届校友;外孙女徐冉为林大大三在读学生。一家三代、五口与南林有着不解的缘分。

 

大学读了七年,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林产化工专业

当我们见到史老爷子的时候,老爷子正在家里的客厅上网,听其大女儿史德平说:“我爸不仅会英语、俄语;会二胡、小提琴;自学了电脑;还写得一手的好毛笔字。但是他为人做事低调,不轻易跟别人说。其实他挺厉害的。”

当我们问到史老先生大学生活的时候,他说道“我刚进大学的时候读的是林产化工专业,等到大二的时候响应学校号召去读了无线电专业,也就是如今的林业遥感技术。后来遇赶上三年困难时期,又把无线电专业收回到了林产化工,我也又回了原来的专业。”

“其他专业都是四年制的,独独我们林产化工是五年制的,原本到了该毕业的时候,三年困难时间国家没棉花,就又在学校读了一年纤维专业,学习制浆、造纤维。64年下半年才去上海进行毕业设计。等到毕业分配也就65年了。大学整整读了七年。”

现在的大学生一般课后都是上网、出去逛街,但是四十年前的大学情况却不是这样的。“我们上学的时候,课业繁重、课后又没什么娱乐项目,就经常待在图书馆,课后也就是去操场跑跑步,锻炼下身体。那个时候最大的乐趣也就是周六晚上的电影、周日各种戏剧、歌舞的表演。我们放映的都是最早的,很多影片学校外面还没有呢!”老先生很自豪的说。

毕业之后,老先生被分配去了佳木斯,专门从事纸浆的生产,从此在东北一待就是二十年。这二十年中,老先生生产过塑料,到过军工企业,下到农村,做过制碱、无机化工,做过锅炉的机械设计。老先生说:“虽然毕业后,没从事自己的本专业,但是大学里面的课程给了我从事这些工作的基础。如果不是大学里《材料力学》、《机械设计》这些课程,我的工作都做不起来的,学校里的学到的基础,再加上到工厂里的师傅们传授经验,才让我更好的适应自己的工作。”

 

最美不过南林,景美,人更美

在这七年的大学生活中,发生了很多美好的事情,老先生说:“当时在我读书的时候,我去了在南京的其他大学,都没我们学校环境好,没有我们学校大,学校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树、各种各样的鸟,现在一闭上眼睛,就能想到当时的鸟语花香。还有好多小池塘,那个时候,我放假以后经常去钓鱼,印象特别深。”

每个人都有自己难以忘怀的事,在老先生心里,有一幕场景是他永远忘不掉的。“那个时候正好是三年困难,我们学校的党委书记是王心田,周日的时候他带着我们一帮学生下地干活、翻地种菜。吃的都是自己种的菜,王书记一点架子都没有,对我们很是亲切。”

最难忘还是同学情,自从调回南京以后,史老先生从没落下过任何一次同学聚会,南林大独立建校40周年、百年校庆、2009年上大学五十周年,老先生没少去过一次,跟当年的老师、同学都有着密切联系。“只要他们一打电话,我准过去”老先生如是说。“我的同学中,身体不太好的也有很多了,但是他们说这次校庆爬也要爬到学校去。”

 

缘聚南林,成就美好姻缘

史孝正老先生共有三位女儿,二女儿及其丈夫,三女儿均是南京林业大学毕业。二女儿史德云是财会专业、老公陈孟奎是南林大经管院林业经济专业。三女儿是人文院文秘专业。两个女儿都选择南林,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老先生说:“他们问我有什么意见,我当然说南林了,我熟悉那个地方。”

史德云与陈孟奎都是经管院学生。毕业后的偶遇,在共同回忆南林的绿树成荫,古树名木,池塘夕阳,竹园清幽……等逸闻趣事中,因南林而缘聚。

陈孟奎夫妻两个人经常会回学校看看,“其实从你进南林的大门开始,你的一生都跟南林有关了!不管你当时喜不喜欢你的学校,从跨出南林的大门,你就一生的轨迹都打上了南林的痕迹和烙印。这种挥之不去的情愫,会随着毕业时间越长感情越深。”陈孟奎说。

 

“我也要读南林”

徐冉是史老先生的外孙女,是南京林业大学大三在读学生。当问史德萍为什么也让女儿读南林的时候,她说:“孩子的事很少让我操心,都是孩子的外公教的。平时孩子跟外公聊得多,孩子也就受外公的影响了,报志愿的时候也就报了南林,我们家另外还有一个儿子今年参加高考,可能的话也准备跟外公读一个专业呢。”

史德云和陈孟奎还在读小学的儿子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我以后也要读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