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离校,为何不愿“轻轻”的走?
更新时间:2012-02-29
点击次数:2712
案例1:2010年5月14日晚,在锁金村某餐馆,我校大四同学与南京人口学院学生酒后产生磨擦,进而双方发生群体性冲突,现场餐厅内玻璃碎片满地,一片狼籍,人口学院一学生手部被缝20余针。事件发生时,南京市公安局调动玄武区公安分局多名警力,我校也出动多名保卫干部及“校园110”警车,共计6辆警车到场才控制事态,现场围观群众达百余人,影响较为恶劣。
案例2:2009年6月底,福州某大学毕业生宿舍楼出现如此一幕:自动售货机被砸得面目全非,宿舍门窗损毁严重,白白的墙壁上涂上了“伤感之作”,楼道里垃圾满地。 案例3:每年7月份,高校毕业生告别校园的日子,一些不太和谐的杂音不适时的蹦了出来,比如啤酒瓶爆裂声,不加节制的大喊大叫声等等,成为大学生留给母校的最后一丝灰色记忆。2009年7月4日,某媒体的记者在某高校采访时发现,宿舍楼里满是污迹斑斑,过道的墙上留有好几处被火焚烧过的痕迹,到处是打破了的啤酒瓶碎片和成堆的垃圾。7月10日的另一家媒体也透露,当记者走进西安南郊一所高校的男生宿舍时,发现满眼都是被遗弃的物品和被损毁的公物,简直像个垃圾场。据宿舍工作人员介绍,每年这个时候,毕业生喝醉后就乱砸东西,甚至还把暖水瓶从楼上摔了下去。学生宿舍的桌椅板凳和窗户、玻璃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我校一位学生宿舍楼的管理员说,每年暑假毕业生离校时,总有少数毕业生以损坏公物、酗酒闹事等不文明行为来发泄情绪。“平时都是文质彬彬的大学生,怎么一到这时就变得如此不文明”,这位管理员感到十分不解。 案例分析: 据了解,毕业离校之际,大学生普遍心理状态不稳定,部分学生甚至以损毁公物、打架闹事为一时之快。毕业生的不文明行为不仅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压力,也给低年级学生造成了不良示范,引导毕业生文明离校也就成了高校每年暑期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些学校除了正常的思想教育外,还采取罚款、扣发毕业证等办法来约束毕业生。 大学生离校前的异常表现,确实出乎大家的意料。大家难以相信,平时温文尔雅的大学生在离校的时候居然会如此冲动,10多年教育苦心打造出来的“斯文”,被毕业前夜的躁动击了个粉碎。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洪明介绍说,毕业生离校时的种种不文明行为,除了与自身素质有关外,还与毕业时特殊的心理情绪有关。四年的大学生涯即将结束,离开熟悉的校园走上社会,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使一些大学生心理失去归属感,心理控制能力变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现在的不少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就业压力、感情问题等都容易使他们做出一些不理智行为,通过破坏公物、酗酒闹事等不良行为来宣泄情绪。 大学生毕业前夜的不理智行为,不能简单的用“基础文明素养缺失”来加以概括,其“放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外部诱因来看,多个因素营造了宣泄的氛围。毕业前夜,学生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同学别离的伤感,也有即将上岗的喜悦,还有对未来前景的焦虑。加上一部分同学或受过学校处分,或拿不到毕业证,或工作没着落,或感情无结果等原因而滋生出不满情绪。所有不同的情绪都以毕业的名义交织、传染、汇聚,形成一触即发的“火药桶”,只要有一人把持不住,立刻会传染整个群体,形成“过激”行为的连锁反应。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不理智行为是人格两重性的典型体现。大学生已是成人,虽然要接受了社会规范的约束,在日常环境中,大学生展示的是温文尔雅、知书达礼的自我一面。而在离校前夜的特殊氛围中,毕业生表现了自我的另一面,释放、张扬了不应有的“放纵”。 面对毕业生离校前的不够理智行为,学校在理解和教育的基础上,对全体大四同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办理离校手续时,应遵守纪律,服从统一安排,有秩序地进行,提倡礼貌、谦让。 二、毕业生在毕业离校期间应注意团结,同学间若有矛盾本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精神,相互谅解,通过组织协调解决,严禁争吵、打架斗殴。 三、毕业生离校期间避免大吃大喝,更不准酗酒闹事。 四、毕业生离校期间请爱护公物,注意节水节电,不要损坏教室、寝室及校内一切场所的公共财产,注意公共卫生,不要在墙壁上题字留言,随意涂抹。 五、毕业生离校期间应注意用电安全,防火防盗。 六、毕业生离校期间请本着勤俭节约的精神,举办有意义的毕业告别纪念活动,但不要干扰师生员工正常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不要出现在公共场所乱扔乱砸酒瓶等不良行为。 |